罗生门的寓意是什么?谈谈对《罗生门》的理解!

自古以来,便有“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说法,也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言论。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依然未休。如若你经历过绝望,无奈,痛苦,寻求帮助却无果时,你是否还会依然相信人性本善?

最近网上连续发生了几起事件,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小说《罗生门》。《罗生门》可谓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了,其作者芥川龙之介有着“鬼才”之称,更是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三驾马车。而太宰治更是将芥川龙之介视为一生的偶像。但小说《罗生门》又显得有些晦涩,芥川仿佛在作品上蒙了层黑纱。让人觉得读懂了什么,可再一思考,又令人迷惑了起来……

《罗生门》究竟在表达着什么呢?接下来,就由悦读君来带领大家一起探究这部小说吧。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的题材是一个来自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然而这样的小故事,在芥川龙之介的手中,却成了发人深省,超越历史局限的作品,在日本创作历史上留下了如此深度刻画了人性的瑰宝。

故事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一位家将被主人扫地出门,无粮可吃,他正犹豫着是否拿起刀来,成为一个强盗。之后家将到了一个刚刚发生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换取粮食。

他发现有一个衣衫斓缕的老妇人正从年轻女子的尸体上拔头发。家将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

家将大悟,既然是为了生存?于是,这位家将成为了强盗抢走了老太婆的衣服。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实际上蕴含的是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一种思考,更接近于中国古上古先秦儒家对于“性善”、“性恶”的一种讨论。

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而在日本,罗生门曾经确实存在。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发的岁月里。罗城门因失于理修,颓败之后,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而在芥川龙之芥的小说里,罗生门也承接了一种阴森的内意,代表“人间地狱”。

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城门的修缮更是无人问津,任其荒废后,便成了狐狸栖息和盗贼蛰伏之地。久而久之,无主尸体便被遗弃至此,故日落黄昏之际,此处阴森恐怖,无人靠近。”

罗生门即是第一个重要意象。日本传说中的罗生门通往生死,而芥川龙之介中的罗生门便是尸体与贼寇栖息之处。这里生死皆有,互相转换,是带有着六道轮回之地的意思。

《罗生门》的小说不长,却完整的展现了一个道德层面的“善恶之辩”。自古以来,便有“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说法,也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言论。

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依然未休。但芥川借助《罗生门》所阐述的是“利己主义”下善恶——即通过逻辑诡辩,将自己作恶的行为视作形势所迫,从而“心无恶念的作恶”。

在小说中,老妪为自己辩护时说:“现在,我刚才,拔着那头发的女人,是将蛇切成四寸长,晒干了,说是干鱼,到军营里去出卖的。倘使没有遭瘟,现在怕是还在卖吧,这人也是的,这女人去卖的干鱼,说是口味好,带刀们当作缺不得的菜料买。我呢,并不觉得这女人做的事是恶的。

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罢。那就,我做的事,也不觉得是恶事。这也是,不做便要饿死,没法子才做的呵。很明白这没法子的事的这女人,料来也应该宽恕我的。”

在老妪的这个逻辑中:那女人本也是作恶的,但是她迫于无奈,不得不去做,因此,也算不得恶了。而她认为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在她看来,她也并不算恶了。而老妪在这句话之前还说:只是,在这里的这些死人,便给这么办,也是活该。这边是另一个利己主义逻辑:她们本就是做了恶的,那我做的事,也算是惩恶吧!

当这两层逻辑摆在一起的时候,其间的逻辑矛盾便显而易见了。可见,老妪的理直气壮,正是典型的利己主义思维下的诡辩。小说对老妪形象的描述是:“睑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足见作者对其的憎恶了。

罗生门的寓意是什么?谈谈对《罗生门》的理解!

罗生门的寓意是什么?谈谈对《罗生门》的理解!

从家将的角度来看,在门外躲雨时是“挣扎于善恶之中”,看见老妪的恶,便觉得义愤,这是“善的应激本能”。最后,当老妪给了他一个可以作恶的保护套后,便终于走向了大恶成了强盗。而此时的家将已经超越了老妪与死者的“恶”,变成了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达到了不能饶恕的“大恶”。

这是芥川通过《罗生门》,在道德层面所揭露的善恶之辩。这不仅仅是小说,现实中不少事情也依照着“罗生门”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引起人们巨大关注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的事件,令人愤怒的是直到她离开人世,她都没有等到牟某的道歉,更没有等到恶魔的认罪伏诛。

包丽的妈妈说,十分难过,大脑一瞬间陷入一片混乱,“我的孩子就是被逼死的,和牟某脱不了干系”。

包丽是北大的高材生,她一遍遍被渣男侮辱,又一遍遍被他控制,无法逃脱,反复伤害,最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解脱一切。

包丽走了,而牟某却还逍遥法外,毫无悔过之心,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很难被定罪。

同样是高智商犯罪,同样是被精神控制的还有李星星。这个事件的“男主角”鲍毓明48岁,是公司高管,也是精通法律的归国律师,李星星14岁就在他身边。他对女孩有极强的控制力,女孩怎么接电话,怎么加微信,朋友圈有几个人,他都要控制,而且对她进行洗脑。

在3年前他就性侵了女孩,但是十几岁的她无法逃脱,吃穿用都是他安排的,精神上也被他控制。如果不是这一切被曝光,不知道李星星还要在这片苦海里面煎熬多久。可是,这件事随着真相一步步曝光,事情却突然反转了……

鲍某提供所谓的证据,指明他与女孩是恋人关系,更可怕的是,网友们纷纷开始转移阵营,把枪头对准了那个小女孩,甚至还有人为鲍某说话。

你们原谅这个鲍,就是在给所有蛰伏在暗处蠢蠢欲动的潜在罪犯们设置模范,告诉他们如何在实施罪行的同时规避法律惩罚;

如何在事发后煽动舆论来为自己开脱;

如何利用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施暴者。

或许,这正正说明了人性本恶,这就是这个案件的严肃之处。最后,忠告那些“理中客”,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见了一些肮脏龌龊的事,就认为所有的肮脏龌龊都是合理的;不要觉得站的远,火就烧不到自己身上。

那么人性的底线在哪里?尤其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关注这时候人性善的一面,比如遭遇危险时,男士请女士先走,我们称之为人性的光辉,而光辉背后的阴暗,就少有深入探讨的了。人们还善于把自己隐藏到群体中,群体中恶的底线往往会变得更低,甚至于无。“大家都这样做的”这样的想法会慢慢消除自己对恶的不安。

但恶是客观的,不同角度的解释并不能改变它的存在形式。既然这一切无可避免,我们能如何做呢?现在很多人纷纷把恶的一面暴露在网络平台上,做着所谓的键盘侠……

相比以前的封建时期,信息交流不发达,一切解释权都在权贵手里。如今有了互联网,上至名人官方,下至群众百姓,大家都有发言权,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交流着自己所掌握的“新闻”。所以,信息越闭塞的时代越容易得到假消息,现代化程度越高信息越通畅越容易得到真消息。但是这一过程是无限接近于真相,无限接近于客观的。

从哲学上看:因为人对世界的看法,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即使是第一手信息,你自己就是用主观感情扭曲信息的参与者,何况你得到的很多信息都是转发的。

网络暴力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正是因为有人用自己的主观感情对不明真相的事情妄加评论,导致事件的主人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面对很多无须有的指责。

因此趋于客观和正确是必然的,但是绝对客观和正确是不太可能的。在当前的社会协作体系和社会环境中,罗生门事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短期内看不到减少的临界点。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怀疑、猜忌和失望,但与此同时,有人在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善良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如何避免自己遭遇类似事情,最好抱着“相信一切,怀疑一切”的态度看待问题。人民群众是容易被煽动的,但人民群众眼睛也是雪亮的。信息渠道多了,罗生门虽然存在,但真相离我们也更近了。

现在且不说各种摄像头,就人们手里的手机,都可以真实记录现场发生的一帷一幕,谁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大家就会相信谁。真相只有一个,是掩盖不住的。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智,去尝试看清真相。当我们看到有病毒传播性质、过度渲染感情的文章就要警惕,保留正确的判断,不要被舆论带偏。时刻提醒自己“谣言没有逻辑,反差越大传播力越大“、”谣言止于智者“;

碰到跟自身相关的事情,要找到自己的底线和问题关键点,以变化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不轻易采取行动。这个世界还是有善存在的!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你要相信,绝不会缺席!但是迟到的正义算不上正义。

声明:本文内容采编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点击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vivst.com/4680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