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首次实现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

       《科技日报》青岛1月2日电 (记者王建高 记者王敏)中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学研究船科学号于1月2日返回青岛西海岸母港,完成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调查航班。航班成功维护升级了中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络,获取了2-3年的深海数据,标志着中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络的稳定运行,首次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返回岸基科学家办公室,为国内外利用潜标阵列监测和预测海洋环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功实现深海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主任王凡表示,航行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成功实现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科学家可以在办公室实时掌握海洋动力,改变了以往的潜在数据每年只能回收一次,成功解决了世界级的海洋观测问题。

“科学”号首次实现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

       据报道,2016年,该项目组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深海潜在数据实时传输技术研究,开发了无线水声通信和有线数据传输两种方案,可实时收集深海观测数据,并通过卫星传输回岸基础办公室。上述两个方案都在本次航行中成功实施。数据的实时传输将加快中国海洋商业预测系统的改进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中国海洋环境和气候的保证和预测能力。

       中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络实现了稳定的运行。据报道,2016年西太平洋综合调查航班是中国科学院战略试点技术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组成部分,调查内容实现了多学科、多规模、多层全覆盖,更突出深海观测,更突出小规模湍流混合全水层精细观测,全面服务深海国家战略。通过对观测网络设备的维护和优化,上海洋流观测的垂直分辨率已达到8米,深海洋流和温度观测的垂直分辨率已达到500米,所有观测元素的时间分辨率已达到1小时。经过中国科学家三年多的独立建设,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络成功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2-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数据,将为中国科学家探索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有价值的数据。随着对深海西太平洋数据的逐年积累。

       王凡介绍,航程持续54天,航程7800多海里,2015年成功回收11套深海潜标和300多台观测设备,重新安排14套深海潜标和440多台观测设备,再次刷新了单次航程、回收深海潜标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声明:本文内容采编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点击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vivst.com/8839.html

相关文章